一、学科简介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的学科,涵盖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管理、体育信息、体育休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和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点 1989 年开始招生。1989 年,体育管理学被原国家体委确定为全国首家重点学科, 1990 年,在全国率先获得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
较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近五年领衔并承担国家级课题 6 项,省部级课题 20 多项;并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本专业依托现有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着力为体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端体育产业、体育事业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创新实践能力较强,具备坚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能够在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等的学术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体育事业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系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前沿理论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把握本专业的研究前沿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基本技能,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口头交流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及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文献检索等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掌握体育学先进技术手段,拥有自我体育锻炼与保健、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体育价值开发与管理等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体育产业管理
2、公共体育管理
3、休闲体育管理
四、学制、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5 年。学业优秀者可根据武汉体育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学习期间,原则上前一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后一年半是专业实践、科研及学位论文研究时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18 学时为 1 学分。硕士生须修满 40 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其中,公共必修课共 3 门,11 学分;
学科基础课 7 门,10 学分;专业方向课 8 门,13 学分;非学位课程至少 6 学分。课程设置具体见附表。
对于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在 1-2 学期补修 2 门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具体课程由导师指定)。补修课不记入学分。
六、培养方式
(一)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课堂授课模式,还可灵活采用专题讨论、专题报告、学术讲座、考察与实践等模式,注重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并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全面负责,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依照科研平台、校学科群、校科研团队所确定的研究方向成立 3-5 人的指导小组,建立以导师为主,中青年副教授、获得博士学位的讲师为辅的导师组。教研室(或导师组)应积极支持和帮助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组织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学位论文开题,组织安排研究生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帮助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四)研究生在双向选定导师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五)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以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为主,第二学年进行选修课学习,并开始学位论文选题,第四学期末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
(六)第三学期末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中期考核,作出综合评价,淘汰不合格者。
七、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生的必修环节,记 2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学术活动实行学术活动报告制度。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至少应参加 6 次以上学术讲座。每次学术活动要有 600 字以上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以及对学术活动的综合评述等。每次学术活动的总结报告须在 1 周内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并作相应学分记载。
专业实践为全日制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2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学习期间, 全日制硕士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以增强其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内容可以参与导师(或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完成 3 万字以上研究报告、策划报告或调研报告;也可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获校级以上奖项;也可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在一级学术会议上或北大、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1 篇(仅限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组教师第一、学生第二);也可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承担并完成一项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也可在导师(或导师组)、学院、科研平台组织的学术活动中,报告发言 5 次;参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等活动。一般在第二学年开始安排专业实践。每次实践应有书面记录,书面记录须经导师审核签字,在申请学位前统一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并作相应学分记载。
八、成绩考核和毕业
课程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其中学位课程均为考试,非学位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考试成绩一律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 75 分为及格,非学位课程 60 分为及格。考查成绩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
研究生按培养方案修完各类课程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符合毕业及授予学位所有条件者,准予毕业并可申请硕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与答辩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选题相关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整个学习期间应完成两次文献报告,其中第一学年必须完成一篇作为学年论文,另一次可结合论文选题的开题报告进行。三年学习期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至少一篇本学科学术论文或在全国二级以上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被录用至少一篇会议论文。
(一)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国内外文献(一般不少于 40 篇,其中外文不少于总数的 1/3)综述,对查阅文献的分析、评述报告;研究方案, 阐明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进度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答辩须有至少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获博士学位者参加审定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开题。
硕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不少于 0.5 万字。开题报告前,需办理开题报告资格审查手续; 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由评审专家组签署意见,并将填写完整的《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于开题后 2 周内统一上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留存,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须在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
(二)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须按照《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实施办法》完成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通过预答辩后,毕业论文方可申请盲审;毕业论文盲审通过后, 再按照《武汉体育学院申请硕士学位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
严禁学术不端行为。毕业论文答辩前,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半年内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取消学位。
严格执行盲审程序。毕业论文未通过盲审,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再次申请毕业论文答辩,仍需通过毕业论文预答辩和盲审;一般需延长半年方可申请毕业论文。
(三)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要求
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10 个月,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研究时间。毕业论文一经完成开题,原则上不得更改;一旦更改,需重新开题,并推迟 10 个月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十、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且符合其他毕业及授予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与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公共 必修课12 学分 |
101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考试课 |
|
1010002 |
英语 |
108 |
6 |
1-2 |
||||
1010003 |
多元统计分析 |
36 |
2 |
2 |
||||
1010004 |
体育科研方法 |
36 |
2 |
2 |
考察课 |
|||
学科 基础课16 学分 |
1032001 |
专业英语:体育管理学(双语) |
36 |
2 |
1 |
考试课 |
||
1032002 |
体育社会学 |
36 |
2 |
1 |
考试课 |
|||
1032003 |
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
36 |
2 |
2 |
考试课 |
|||
1032004 |
体育产业管理与实务 |
36 |
2 |
2 |
考试课 |
|||
1032005 |
休闲体育项目与经营 |
36 |
2 |
1 |
考试课 |
|||
1032006 |
学术活动 |
18 |
1 |
1-6 |
考查课 |
|||
1032007 |
专业实践 |
36 |
2 |
3-6 |
||||
1032008 |
论文写作指导 |
体育组织发展与体育治理研究专题 |
18 |
3 |
3 |
|||
体育资源管理与产业规划研究专题 |
18 |
|||||||
体育场馆管理与赛事经营研究专题 |
18 |
|||||||
方向 选修课8 学分 |
1033001 |
赛事活动组织与策划 |
36 |
2 |
2 |
不少于8 学分 |
||
1033002 |
体育营销与品牌管理 |
2 |
2 |
|||||
1033003 |
体育服务策划与运营管理 |
36 |
2 |
2 |
||||
1033004 |
商务高尔夫与技术实践 |
36 |
2 |
2 |
||||
1033005 |
体育营销工程与应用 |
36 |
2 |
2 |
||||
1033006 |
体育投资与创业管理 |
36 |
2 |
2 |
||||
非学位课程 |
公共选修课 |
1035001 |
企业管理学前沿 |
36 |
2 |
1 |
||
1035002 |
产业组织理论前沿 |
36 |
2 |
1 |
||||
1035003 |
企业战略管理 |
36 |
2 |
2 |
||||
1035004 |
计量经济学 |
36 |
2 |
3 |
||||
1035005 |
高级财务管理 |
36 |
2 |
3 |
||||
1035006 |
大众体育管理 |
36 |
2 |
3 |
||||
1035007 |
研学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3 |
||||
1035008 |
体育项目管理 |
36 |
2 |
3 |
||||
1035009 |
体育俱乐部管理 |
36 |
2 |
3 |
||||
1035010 |
体育场馆管理 |
36 |
2 |
3 |
||||
1035011 |
体育学原理 |
36 |
2 |
2 |
1035012 |
运动训练学 |
36 |
2 |
2 |
|||
1035013 |
体育运动心理学 |
36 |
2 |
3 |
|||
1035014 |
体育项目管理 |
36 |
2 |
2 |
|||
1035015 |
体育信息检索 |
36 |
2 |
3 |
|||
1035016 |
论文写作指导 |
36 |
2 |
2 |
|||
1035017 |
英语口语 |
36 |
2 |
3 |
|||
1035018 |
英语写作与翻译 |
36 |
2 |
3 |
|||
1035019 |
计算机应用 |
36 |
2 |
3 |
|||
1035020 |
数字体育概论 |
36 |
2 |
3 |
|||
1035021 |
体育新闻摄影 |
36 |
2 |
3 |
|||
1035022 |
体育法学 |
36 |
2 |
3 |
|||
1035023 |
体育文化实证研究 |
36 |
2 |
3 |
|||
1035024 |
游泳 |
36 |
2 |
3 |
|||
1035025 |
乒乓球 |
36 |
2 |
3 |
|||
1035026 |
体育舞蹈 |
36 |
2 |
3 |
|||
1035027 |
网球 |
36 |
2 |
3 |
|||
1035028 |
体育游戏 |
36 |
2 |
3 |
|||
1035029 |
桥牌 |
36 |
2 |
3 |
|||
1035030 |
健身健美 |
36 |
2 |
3 |
|||
1035031 |
高尔夫 |
36 |
2 |
3 |
|||
1035032 |
太极拳 |
36 |
2 |
3 |
|||
1035033 |
有氧舞蹈 |
36 |
2 |
3 |
|||
1035034 |
篮球执教理念与方法 |
36 |
2 |
3 |
|||
1035035 |
篮球运动表现分析 |
36 |
2 |
3 |
|||
1035036 |
体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3 |
|||
1035037 |
教育名著选读 |
36 |
2 |
3 |
|||
1035038 |
体育教材教法 |
36 |
2 |
3 |
|||
1035039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
36 |
2 |
3 |
|||
1035040 |
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 |
36 |
2 |
3 |
|||
1035041 |
体态律动学 |
36 |
2 |
3 |
|||
1035042 |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 |
36 |
2 |
3 |
|||
1035043 |
公共体育管理 |
36 |
2 |
3 |